2026世界杯在哪_世界杯亚洲预选赛积分 - ifexchina.com

“髠刑”是一种什么刑?在古代却极具侮辱性,在现代却很平常

在封建时代,遵循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。这句话就表示了祭祀文化在那个年代是很重要的。主要的祭祀对象是天地和自己的祖先,有的还会祭祀一些神明。人们认为,只有对祖先有敬畏之心,才能严守孝道。因此,作为一国之君,必须以身作则做个孝顺的好儿子。这种习惯,也延续到了民间,所以不孝顺在古代是个大罪。

汉武帝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儒家文化就成为了社会的主流。孔子的思想的核心就是“孝悌仁义”,孝字排在首位。古代还有一个刑罚跟“髠刑”一样,古人都害怕,但现代年轻人非常喜欢,就是“刺青”。古代的罪犯脸上会被刻上特殊的烙印,一辈子都无法去除,让人一看这个人曾经就是个坏人。

“髠刑”好一点,但头发胡子还是能长出来的。只是没头发和胡子的阶段,别人一看就知道他曾经是罪犯。所以在封建时代,这是一个特殊的印记,等于他是“坏人”是“罪犯”。因此,在封建思想中,这是最厉害的心灵打击,也是精神上的一种侮辱。所以,很多人宁愿被砍头,也不愿意被“髠刑”。

早在三国时期,曹操就犯了一些错误,影响了军心稳定。他当着将士们的面,割下了一撮头发,这些将士就原谅他了,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军心。在他们心里,统治者用最残酷的刑罚对待自己,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错误,这种行为引发了将士们对他的爱戴之心,也极大地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,可见“髠刑”对古人而言有多么的可怕。

东汉时期,佛教来到了洛阳,人们看到光头的和尚感觉很不理解,所以叫和尚为“髠人”。如果我们现在看到胡子拉碴的人,会觉得这个人不卫生,比较脏。但是在古代就是妥妥的美男子,关羽的大胡子就非常适合古代人的审美,他们还给他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外号叫:美髯公。

隋唐以后,佛教开始在国内兴盛,加上有不少外来思想。所以人们对剃度的僧人已经没有什么特殊的看法了,“髠刑”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不过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用过“髠刑”,就是教训他要收敛自己。清朝时期,每个人都要剃大脑门,留辫子。人们对于“髠刑”就更没有啥特殊的印象了。

总结:到了现代社会,“髠刑”已经渐渐不为人所知。如果现在一个人不剪头发不剃胡子,会被社会所不容,觉得邋遢不讲卫生。到了现代,我们要孝顺父母,尊老爱幼,团结和睦。总之,“髠刑”是封建时代极端孝道的体现,他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必然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