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苹果?核心差异在这一点 在中国,最想成为 苹果 的可能就是 小米 ,因为他一直欣赏乔布斯、推崇苹果模式,但小米始终没能成为“中国苹果”,核心问题...
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小隐卧龙,(https://xueqiu.com/1692351607/343343033)
在中国,最想成为苹果的可能就是小米,因为他一直欣赏乔布斯、推崇苹果模式,但小米始终没能成为“中国苹果”,核心问题出在对“用户需求”和“产品定价”的底层逻辑差异上。这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天花板。
苹果的逻辑是 “创造需求”。乔布斯时代的苹果从不在意 “用户现在要什么”,而是做 “用户不知道但一定会需要的东西”:iPhone 初代重新定义智能手机时,市场根本没有 “触屏交互” 的现成需求;iPad 推出前,没人能想明白 “介于手机和电脑之间的设备有什么用”。这种 “创造式创新” 让产品自带不可替代性,也让苹果有底气定高价 —— 用户为 “革命性体验” 付费的意愿极强,这支撑起 iPhone 长期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超 60% 利润的能力。
小米的逻辑是 “迎合需求”。从手机起家就绑定 “高配低价”,靠论坛收集反馈、快速优化功能抢占市场。这种模式让它快速积累用户,但也让目标群体对价格高度敏感 —— 一旦涨价就可能流失客户。为了保住市场份额,小米不得不长期压缩利润,手机业务利润率常年低于 5%;进入汽车领域后,依旧靠 “低价抢市场”,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。
利润差距又直接拉开创新能力。苹果 2024 年研发投入超 1000 亿美元(占营收 15% 以上),能在芯片、系统、生态上持续突破;而小米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低于 8%,受制于利润规模,很难支撑 “革命性创新”,更多是在现有技术上做优化。
简单说,苹果走的是 “创造新需求→赚高利润→反哺创新” 的正向循环,靠独特价值牢牢占据高端市场;小米则陷入 “满足现有需求→低价保市场→利润限创新” 的循环,始终在 “性价比” 赛道内卷。这两种逻辑本质是企业基因的差异 —— 苹果从起步就带着 “定义行业” 的基因,小米则刻下了 “抢占已知市场” 的基因。
企业基因一旦形成,就会像无形的框架:苹果的基因让它敢押注未知、做长期投入,最终成为行业引领者;小米的基因让它擅长在现有市场深耕,但也难跳出 “性价比陷阱”。这正是小米成不了苹果的核心原因 —— 不是不想,而是基因决定的路径,很难突破。